牛人云集的硅谷范儿公司、马化腾和微信加持的明星项目、用户数过亿的产品、号称要颠覆传统行业的互联网人……不久之前,这些公司看起来几乎马上就会成为伟大的公司......但什么阻挠了这个进程?
一个把人生中6年时间花在豌豆荚这家公司里的工程师正准备从头开始。和他一起在一个创业孵化器里创业的,还有好几个“老豌豆”,有人是一年前走的,有人跟他一样,是在最近的分拆中离开的——今年1月,豌豆荚分拆成了4家公司,几个新产品独立运营,一些职位下调了薪酬。
“你可以去豌豆荚办公室看看,”这名豌豆荚前员工建议说,“现在的状况跟之前很不一样。”在2014年的鼎峰时期,豌豆荚的员工数量有400人上下,如今则缩减到不到一半。员工的减少部分是细水长流的结果,有豌豆荚前员工对《第一财经周刊》称,过去一两年间,有人离职后,豌豆荚不再补充招人,而最近的分拆则造成了较多人的批量离职。
豌豆荚位于北京的办公室,这家追求品质和伟大的创业公司现在成了一家服务小众人群的公司
豌豆荚并不是孤例。一些明星创业公司已经悄无声息很久了。它们不再发放补贴、推出广告、大肆招募,甚至不再出面接受媒体采访。而如果主动打听,则会听到它们员工离职、业务受阻,或者融资不顺利的消息。
最近的资本寒冬迫使大家重新审视一切。即使是最火热的项目也在被重新评估,美国研究机构CB Insights已经把小米列入了自己的估值下跌列表之中。
投资缩紧,意味着依靠烧钱、补贴、推广来驱动业务向前的方式难以为继,一些公司原本漂亮的业绩开始变得难看,更迫使人考虑它原本价值几何。
TalkingData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资本市场还火热时,美丽说和蘑菇街体量相当,但到了下半年,美丽说的月覆盖掉到只有蘑菇街的一半,月活跃则仅为蘑菇街的约1/3。当这两家公司在今年1月宣布合并时,美丽说仅占有合并后新公司3成的股份。
对于《第一财经周刊》这样的外部观察者来说,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可以一探那些光鲜创业公司究竟的机会。基于IT桔子、TalkingData和清科集团提供的数据,我们整理了一份“快公司100”名单,这份名单里收录了估值超15亿元人民币、融资至少到C轮的创业公司——这意味着这些公司已经经过资本检验,有可靠的业务、产品和规模。而对于那些长时间没有融资的公司,我们对他们的业绩数据做了验证。
早期项目失败率高,出问题并不稀奇,但这些已经部分证明自己的中型公司,其遭遇更值得深究。
这跟硅谷现在的状况有点像,诸如Twitter、GoPro、Square、Dropbox、Evernote之类的独角兽公司显示出了问题。
攀上了微信的大船,然后呢?
原本被资本追捧的微店遭受了来自资本的质疑。有4个不同的消息源对《第一财经周刊》称,微店的投资方、一家大型基金在内部调低了对这家公司的评级,而另一家投资方老虎环球基金则部分撤出了投资。
雷军曾经称微店“是今天中国市场上最成功的创业项目”。这个说法并非毫无根据。
2014年1月,原本主要产品是导购App的口袋购物,上线了一个新App“微店”。这个帮人在微信上开店的工具,一下子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创始人王珂曾称,截至当年9月,微店已经吸引了超过1200万家店铺入驻,月独立访客8300万,成交额已经达到150亿元——这是个超乎想象的数字,京东做电商做到第七年至2011年时也不过这个规模。
微信电商、把社交流量变成钱,是门想象力巨大的生意。而马化腾的决定是投资微店。
2014年10月,腾讯以1.45亿美元占股10%的条件领头投资了微店,这被认为是腾讯想借助微店,在移动电商领域阻击淘宝。业内最知名的一些基金也都参与了投资。在这一轮,微店,或者说口袋购物融到的钱,相比两年半前融A轮时增长了29倍。
2015年3月,它再次宣布了成交额:超过380亿元。当时是资本市场的火热期,微店的百度指数也上涨到了2万点左右,但5月后随后急转之下,如今约为6000点。
据TalkingData的数据,微店的月覆盖率从2015年3月时为2.21%,到了年底反而下降了15%。另一家第三方机构Trustdata的数据则显示,相比2015年6月,当年9月微店的月覆盖率下降了38%。
微店的生意有可行的部分,比如在农产、烘焙这种重视信任度、没有太多中间环节的领域。
微店宣传的一个明星案例是,一个居住在青海藏区的前记者马金瑜在微店卖自家花蜜、老乡的牛羊肉,通过朋友和媒体同行的推广,去年销售额达到190万元。微店称,农村卖家占了自己卖家数的1/5。
除此之外,很难说微店想明白了社交电商该怎么做。在微店App的下载评价页面上,大量用户的留言是:挺好用的,就是卖不出去货。
微店曾发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有68%的卖家来自于三线以下的城市和乡镇。
小微卖家多,意味着不少商家在商品质量、发货、售后能力都不强,这遭致了恶评。
微店还远没有建立起淘宝那套建规则、打假、收保证金、售后介入、运营商家的体系。微店在2015年年中时,开始基于用跟假货有关的关键词,去屏蔽商品和商家。但目前,对于消费者来说,“微店”这个词还不具备任何品牌价值。
对于专业商家而言,微店的吸引力甚小。29岁的林兰是浙江台州温县的一个女鞋零售商。她在淘宝、蘑菇街和微店上都开设了自己的店铺。每天,她在淘宝上能够卖出800到1000双鞋子,但在微店上只能卖出2到3双。“我就是顺带着开下微店。”林兰说。
这些小微卖家怎么能挑战淘宝、支撑得起14.5亿美元乃至更大的估值?一名熟悉电商的投资业人士说,自己一直看不懂微店这个项目,“对电商来说最重要的流量、支付、物流,没有一条把握在微店手里,说到底,它只是个工具软件,为什么可以值那么多钱?”
微店如今不愿意再提“挑战淘宝”这个说法。王珂在2014年年底的一次采访中透露,口袋购物可能计划2015年在美国上市。但现在这家公司称“2015年和2016年都没有融资和上市计划。”
对这家公司来说,好消息是两年前融到的那笔钱足够多,暂时还不用担心资本寒冬和盈利的问题。
产品好就是王道?
微店因为腾讯、微信被过度高估,而豌豆荚则过度低估了这些外部力量。
两三年之前,豌豆荚是一家让人向往的Google范儿公司。它的工作氛围好到让所有跟它打过交道的人都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止于它小清新的装修风格、永远塞满零食的免费食品区,以及管一日三餐。
它的文化中最深入人心的,是“开放”和“有爱”。豌豆荚的各种数据都向员工开放,所有员工都能看到公司在做什么业务,业务进展如何。
这并不意味着这家工作强度小、速度反应慢。豌豆荚CEO王俊煜在Google工作时,一个强烈的感受是Google中国内部做事太慢。豌豆荚的工作时长是一周6天,这被写进了合同,却并没有引起豌豆荚员工的反感。在知乎一个讨论此事的问答里,有不少豌豆荚员工主动站出来维护豌豆荚,说这可比不明说但实际要求加班的公司文明得多,而且大家都不介意跟自己喜欢的同事多hang out一天。
这种富有魅力的公司文化,以及行业里中上水平的薪资,使得豌豆荚在只是一家拿到A轮融资的创业公司时,就已经牛人云集。一名原本在百度工作了数年的工程师受前同事邀约,去豌豆荚“看看”,看完之后,他决定加入豌豆荚。类似的事情不少。
加上豌豆荚CEO王俊煜长于产品体验,这使得豌豆荚的体验和口碑都很棒。私下讨论时,豌豆荚的工程师们私下觉得它的对手91简直“烂爆了”;而论规模,豌豆荚的用户量、分发量一度是超过91、排名行业第一的。
2013年年中,百度以19亿美元收购91手机助手,成为当年最为轰动的收购案——通常,估值能达到10亿美元就已经很了不起,可以被称做独角兽了。
应用市场是当时盈利能力最强、且掌握着其他应用生杀大权的入口级产品,炙手可热。这意味着豌豆荚很值钱,当时,市场上所有人都在问,豌豆荚要不要卖?
王俊煜写了130多页的PPT,结论是豌豆荚会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做一家独立的公司是对员工负责、对投资人也负责的选择”。他当时对媒体解释说,“哪家公司的技术能帮我们做成这件事?好像没有。我们现在的流量也是靠用户的口碑起来的,我们自己建立生态系统。巨头的产品业务线太长了,我们专心做手机搜索,独立会更好。一个独立的、蓬勃向上的公司,和被巨头收购后的公司,两个故事哪个听起来更有戏?”最终,豌豆荚拿到了软银的一轮投资。
豌豆荚前5名成员之一的孙桥在2013年离开了豌豆荚。他发现,当腾讯和360开始做应用市场后,它们上升很快,豌豆荚的名次已经有些下滑。他当时从做技术改去做社交化探索,做了一段时间不见起色,觉得这个方向“有点漂”。
此后的事实证明,应用市场是个流量的生意。应用市场本身并不是很有技术门槛,而产品功能和UI上的模仿则更快。产品能力并不足以形成护城河,豌豆荚的前工程师说,“对手都盯着我们抄,我们都习惯了。”而腾讯、360、百度本身的技术产品能力不弱,模仿一个新功能,快的话只要一个月时间,而且它们都有流量上的优势。
豌豆荚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王俊煜所说的“伟大的公司”,跟他的做移动端内容搜索的计划有关,它们希望能够靠搜索技术,把消耗大量用户时长的内容,包括小说、音乐、视频、游戏,都抓取到豌豆荚的平台上。2014年1月,豌豆荚发布“移动内容搜索”战略及豌豆荚4.0版。
抓取热门内容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用户黏性,但这些热门内容本身已经是被争抢的对象,而且市场基本被大公司瓜分了。最大的三家视频网站各自归属于BAT中的一方;小说和音乐的状况也类似,而豌豆荚跟BAT的任何一家都没有结盟关系。这个计划遇到了版权难题。
而在应用分发领域,除了BAT的争夺,小米、华为这样的手机厂商,也在抢去豌豆荚的市场份额。应用市场是手机系统工具中最有价值、也最有盈利能力的一块,而小米引领了一股手机厂商自己做系统做应用、靠软件盈利的潮流。
孙桥觉得,离开豌豆荚后心态上最大的改变是不再考虑“跌份儿”这件事。他第一个创业项目没成功,迫于生计,接了百度一个外包开发的活儿,“当时觉得我都不敢跟豌豆荚老同事说我在干什么。”但开始做外包后,他觉得其实这活儿挺好。“需求强,拿到手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钱”。
现在他回过头反思,觉得豌豆荚小清新的工作氛围,让大家愿意去干一些“美好而无效”的事情,比如社交化探索,而不是一些“有效但困难”的事,比如跟大手机厂商合作,以服务甲方的心态,即使对方提出的需求变来变去、很难合作,也要做下去。
现在,根据友盟的数据,主流应用的流量来源中,豌豆荚通常排在第6到第8名之间。
在新方向受阻后,豌豆荚把精力放在了开发应用内搜索的技术上,2015年7月,基于这项技术的豌豆荚一览上线,这也是王俊煜在分拆后做的方向。王俊煜曾写道,开发一览,源于自己有上千个App但懒得逐一打开的这个需求。
一览,以及豌豆荚的几个新产品方向的交互体验依然很棒,一览已经拿了至少5个奖,做视频推荐的开眼用户评分奇高,但这些产品契合的是豌豆荚团队的需求,服务的是爱学习或者小清新范儿的人群,而非主流大众。
互联网思维可能不能颠覆一切
互联网医疗界的明星公司春雨医生,现在会尽量避免提起去年要建成300家线下诊所的目标,它实际上运转起来的线下诊所数量为25家左右。这无疑是业务上的重大挫折。
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一度认为自己能颠覆行业。他原本是网易副总编辑,CTO曾柏毅之前是有道词典创始人,COO李光辉则是中国伽玛集团前总经理,主要做食品消毒。春雨团队成员大多是医疗领域的门外汉,但张锐曾认为,“我们不懂医疗是福气,不是弱点。因为我们不懂,所以不知水深水浅,可以无知者无畏地去干事。”
2014年时,移动医疗领域大热。
春雨医生早期的投资人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多次表示,期待中国移动医疗出现百亿美元级别的巨型公司。这年年中,春雨医生拿到了C轮5000万美元的大额融资。拥有3000万用户,4万名医生,每日问诊5万次。
2015年年初,刘超从一家药企辞职来到春雨医生时,发现春雨医生内部热情高涨,就像是在举办点子大赛,每个员工都可以提出计划并操作,有时候一名员工甚至同时操作几个计划。“(如今)整个互联网医疗近3000多个App,十之八九都曾当做点子被提到过。”刘超说,这其中大部分都悄无声息地死掉了,核心的几个留下来成了今天的春雨医生。
要找新方向的原因,是因为轻问诊这件事情盈利能力有限——一次问诊的价格也就是十元到几十元,后续的检查、抓药、手术、住院等需要付大价钱的项目都跟春雨无关,支撑不起春雨医生的估值;而从用户体验上来讲也有缺陷,丁香园CEO李天天曾吐槽,在线问诊很难达到可控的医疗质量及保证的患者安全,线下才是移动医疗的归宿。
“
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我们要用更轻易、更轻灵的方法走线下之路
”
,2015年5月7日,春雨移动健康CEO张锐公开说。张锐这两个“更”字,对比的是同样准备做线下诊所的丁香园。丁香园一家诊所每年的投入都在1000万以上。
“这样的诊所,没有一两年肯定搞不定。”张锐说。他选择与民营医院合作,租用他们的空间作为诊室,治疗过程则交给医院。而每家春雨诊所的投资都在10万元以内,不需要考虑审批、办照、选址、建设、装修、购买设备这些麻烦事。
事实证明,春雨医生想得太简单了。最开始合作似乎很顺利,不断有医院与春雨医生签约挂牌。在这些民营医院看来,春雨医生租用它们闲置的场地,还能够为医院导流患者,却仅仅拿走本来就很少的问诊费用,太划算了。但直到当年9月,还没有一家春雨诊所实现正式运营。少部分诊所有一天没一天地开着,偶尔才有医生坐诊,更多的诊所因为缺少医生资源都没有办法开张。“春雨医生首先是互联网公司,其次才是医疗公司。”春雨医生前员工刘超说。
春雨医生发现,医生不愿意拿出休息时间来坐诊;其次缺少统一的标准作业程序,例如感冒诊断要做哪些检验,不同医生有不同的做法,难有费用标准。
春雨医生意识到,首先得在团队上做调整,请业内专家。它此后请来了国家卫计委的前主任科员,并组建了全新的线下诊所团队。医疗行业资深从业者组成的这个新团队,重新编写了春雨诊所的标准作业程序手册,上门一个个地去争取医生出诊。春雨诊所高级运营经理王晓涛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为了说服武汉的某位老医生加入春雨诊所,他们一个队员足足花了一周的时间。此外,对目前来坐诊的医生,要靠春雨医生来补贴。
春雨医生去年年底终于有了周一至周五全天开业的诊所。这家公司最新目标是在2016年下半年开到50家。
烧钱是要还的
上门美甲这件事情是因为河狸家热起来的。其创始人孟醒创办过阿芙精油、雕爷牛腩,擅长做营销推广,他为河狸家的业务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解放手艺人”。
当时,O2O行业的不少公司试图复制滴滴出行的逻辑,靠补贴烧出市场份额。2015年年初,这个领域里的三家大公司正展开烧钱大战,在客户端,河狸家推1分钱美甲,美甲师的薪酬和补贴也很高,有报道称,有人拿月收入上万乃至几万元。孟醒宣布永远不向美甲师收取提成。
烧钱意味着需要频繁融资。2014年开始,河狸家完成从天使轮到C轮的4轮融资时,每轮间隔时间都只有约3个月。
此前,河狸家已经扩展了诸如接睫毛、脱毛这种美甲师也能做的新服务,打开它的App查看手艺人的接单数量能看到,接睫毛等服务的单量还不错。但到了2015年年中,河狸家忽然宣布要为教育、健身、摄影等跟美甲并不怎么相关的领域推出上门服务。
这可能跟它当时试图融资、讲故事有关。有投资业人士对《第一财经周刊》称,河狸家在2015年年中开始尝试D轮融资,希望估值5亿美元、融资1亿美元——其C轮估值约3亿美元,但没有任何投资方敢投,因为业务数据相比上一轮反而降低,美业部分在停止补贴后收缩了很多,但不怎么赔钱了,同时,从美业向健身、摄影等非美业的品类扩张艰难、做得非常差,整体数据完全不足以支持其估值。如今,河狸家正在抽佣等方式赚钱,孟醒表示也正在谈融资。这时距离河狸家上一轮融资已经一年了。
58到家丽人事业部总经理魏雯雯觉得,美容、美发领域,扩张的难度更大,线下已经有成规模、有品牌的连锁企业,他们对于美发师、按摩师、美容师的管理自有一套方法,用户也认可这些品牌,两端都更难撬动,跟线下不是颠覆的关系,而是得合作。对于造型、化妆这种大家水平差异很大,用户也很“认人”的领域,互联网公司只不过是这些人的一个新渠道而已。
e家洁的创始人云涛认为,投资人现在对上门服务领域的关注点,是看什么业务能把其他业务给并进来。这跟当年京东要扩品类,提升每个用户的购买量是一个逻辑。
58到家这种对手很可怕,它去年10月融到的A轮融资金额就达3亿美元。一名投资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周刊》称,在O2O上门服务领域,投资人开始认为输血给创业公司去跟58到家这样的公司对抗,已经并不明智。
有消息源对《第一财经周刊》称,美图秀秀由于难以盈利,因此难以从风险投资机构处融资,美图秀秀使用了通过银行发理财产品、向富人筹资的方式筹措了一笔资金。
拥有3个用户量过亿的App、且用户量活跃度还在增长的美图秀秀,上一轮融资已经是2014年6月的事。互联网行业向来相信只要有用户量、有增长,总有一天会盈利。但这个观点正受到资本的质疑。
对于工具类产品来说,用户在工具上的停留时间短,如何变现是个普遍难题。美图秀秀在2013年推出了美拍手机,找来了曾任索尼爱立信中国区主管的卢健生,在深圳建立了100多人的技术团队。美拍手机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但其出货量小到进入不了任何一份手机的统计榜单。卢健生的说法是“这个单品可以维持手机团队的营收平衡,略有盈余”,而这已经是整个美图目前50%以上的营收来源。墨迹天气也发售过一款售价999的空气监测器,但市场反应不佳。
不过,即便大家在谈论资本寒冬,创业公司们纷纷降低估值预期,这跟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相比,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根据美国研究机构CB Insights发布的数据,2015年第四季度,亚洲的风险投资额度相比上一季度下降了32%,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可怕的数字。创业和投资都还在继续,只不过现在热点转向企业服务领域、VR领域。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这些出现问题的公司,每家也都依然有一定的用户量、一个立得住的服务、可用的产品,也许还有些赚钱的方法。
即便失败,市场上也永远有下一个机会。“我们每次尝试失败、关闭项目,总带来的是团队的愤怒和离开,那个idea就会被永远打入冷宫……这是一个线性因果论的世界观。”王俊煜在他的最新一篇微信文章里写道。他想说的是,即使暂时失败,但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成为未来的基础。
豌豆荚卖身背后:用户正加速向手机应用商店迁徙
7月5日,豌豆荚正式宣布被阿里巴巴收购,虽然收购价格秘而不宣,但2亿美元的消息却提前几天已在圈子里流传。短短两年时间,收购者没变,价值从15亿美元缩水到2亿,如此跳楼价大甩卖,让不少业内人士感慨豌豆荚错过了卖给阿里的最佳时机。
第三方应用商店之痛:无入口难存活
豌豆荚作为国内第三方应用市场最早的进入者,赶上了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的爆发点,初期发展迅速,在2010年至2012年初期间,几乎占据国内手机应用商店市场的半壁江山。时过境迁,在腾讯应用宝、百度手机助手及华为、OPPO等智能手机自带分发平台等竞争对手的挤压下,豌豆荚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早已不复当年之勇。据Newzoo研究机构公布的2016年2月中国国内安卓应用商店Top10,排名显示,豌豆荚市场份额仅4%,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
应用商店不同于一般的APP,很难作为独立的应用存活,需要与其他平台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大效果,要么依附于系统底层,要么与其他产品形成工具矩阵。
腾讯应用宝占据社交入口,腾讯整合了QQ、微信、浏览器等海量流量的资源作为应用宝在分发上的发力点;百度则占据搜索入口,依托旗下百度手机浏览器、百度地图等多款用户过亿产品强势导流;而华为、OPPO、VIVO等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则占据了手机操作系统原生入口,拥有绝对的入口优势。在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及以手机厂商强势进入应用商店市场,使豌豆荚这样“没背景、没靠山”的第三方商店的生存空间一直被挤压。
整体来看,这类第三方商店缺乏流量、缺乏入口,且内容同质化严重,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且不能结合手机硬件做兼容和优化,即使是小有创新的豌豆荚也没能避免被市场一步步淘汰。从Newzoo公布的排名来看,除3BT和手机厂商,TOP10中已很难再见小的第三方应用商店的身影,留给他们的将越来越少。
用户迁移趋势:从第三方向手机厂商转化
有分析师指出,这样一个创业明星的命运转变,更多可能不是公司运作好坏的问题,而是整个市场重力变化的结果。
Newzoo公布的2月国内安卓应用商店Top10排名显示,应用宝继续以24%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360手机助手、百度手机助手则相比1月均下滑1-2个百分点。而手机厂商应用商店的华为应用市场占比已达9%, OPPO可可应用商店占比7%,Vivo多多高应用商店占比6%,三家手机厂商份额相比1月均有所上升。
回顾过去一年多,手机厂商应用商店月活和下载量持续上升,一些小的第三方应用商店迅速萎缩,而以互联网巨头为主导的第三方商店虽然还能保持大量下载,但他们的市场明显在收缩。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伴随着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快速提升,手机厂商自带的应用分发市场在近两年强势崛起,严重威胁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市场地位,总体呈现出用户从第三方应用商店向手机厂商应用商店迁移的现象。
如今,手机厂商应用商店已初具规模,他们掌握着手机操作系统底层,在硬件、软件、服务三驾马车的驱动下,也有充足的动力将应用商店抓在自己手上。国内手机厂商集体发力应用商店,优势显现。以手机业内居首的华为应用市场为例,一直以来,聚焦用户体验,不断打磨产品本身,通过和开发者更深入的合作,将应用的兼容性问题从起始端消除。并且华为还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安全体系,强调其为用户带来更安全更有保障的手机应用环境。可以想象,当用户购买新手机后,就能通过自带的应用商店、游戏中心里下载所需的APP,显然更安全、便捷,而且随着手机厂商的不断打磨,后续应用升级体验也会更好,很难再有什么理由让用户愿意多安装一个第三方应用商店。
随着手机厂商应用商店的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的意识强化,对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威胁也在扩大。在业内看来,豌豆荚的落寞更像是市场变迁的缩影,在腾讯应用宝、百度手机助手及手机厂商自带应用商店的挤压下,它不会是最后一个。
从春雨医生倒闭传闻 看移动医疗行业之困
春雨医生曾经作为改革先锋出现在世人面前。2011年起家于远程问诊,涉及健康咨询、家庭医生、预约挂号、健康资讯等功能。春雨医生一共经历了三轮融资。
春雨医生一直被耸人听闻的传闻所缠绕。微博博主“一医一世界”曾发表文章《论春雨医生的倒掉》,论调悲观,立场鲜明,直指移动医疗的弊端。文中对春雨医生的唱衰,主要阐述了两大理由:
一是入错行。医疗本身很大,市场却很小;看病需要信任,建立信任需要时间,资本等不起;丘壑纵横,资本想一统市场阻力很大。
二是模式行不通。线下诊所的本质依旧是“中介”,而这个中介又区别于打车中介,政府在医疗中是主导角色,任何想进入医疗行业挣钱的资本都会面临一种道德指责。
由此文章断言,春雨以前尝试的模式已经很多,剩余的可信故事已经不多,必然走向失败。
春雨医生官方做出回应,表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创新的道路上,最开始会有鲜花和掌声,当然也少不了冷眼和质疑,只要没有恶意,我们都欢迎。”诚然,从春雨医生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变革,大抵也能看到移动医疗所面临的困境和质疑。
春雨医生的苦苦探索
春雨医生曾经作为改革先锋出现在世人面前。2011年起家于远程问诊,涉及健康咨询、家庭医生、预约挂号、健康资讯等功能。春雨医生一共经历了三轮融资,2011年11月获得蓝驰创投300万美元A轮融资;2013年3月获得贝塔斯曼亚洲基金、蓝驰创投800万美元B轮融资;2014年8月19日,获得中金公司、如山创投、Pavilion5000万美元C轮融资,A、B轮投资方蓝驰创投跟投,彼时成为移动医疗领域数额最大的单笔融资,风光无限。这也在医患矛盾突出的当下,给了人们一丝希冀:通过医疗的互联网化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只是这点美好或许将要遭受赤裸裸的现实考验。
根据春雨医生首席市场官(CMO)刘成平在近期一场沙龙上分享的数据,经过4年时间的探索,春雨医生平台总用户量8600万,平台医生36万名,每日解决超过27万个问题。刘成平特意回顾总结了春雨医生的三条发展路径。
第一的阶段是轻问诊,做众包抢答,平均每个问题在两分钟以内响应,用户免费在春雨医生咨询,使得春雨获得第一手健康大数据,医生则能够获得平台的补贴。这是市场初期纯赔钱的买卖。
随后是“空中医院”的定向问诊,让医生在春雨平台开店,售卖自己的服务:包括图文咨询、电话咨询、挂号预约、买断医生一定时间的私人医生服务。医生对自己的服务进行定价,用户选择其所需要的医生以及购买其所需要的服务。不过这种电商做法依然不尽如人意。
再者是私人医生。一方面是线上的家庭医生:建立健康档案,包括所有与健康相关的数据,长期的服务一个客户,充当私人医生的角色。另一方面是线下服务,包括分诊服务、预约线下签约的医院专科专家,线下的春雨诊所会把收集的相关数据和档案汇集到线上。然后希望将采集到数据进行处理,提供给药厂、药店、医院以换取利润。2015年5月7日,春雨医生宣布,将在全国5个重点城市开设25家线下诊所,到2015年底,将在全国50个大中型城市开设300家诊所。而诊所的建设除了传统自建诊所,还有合作模式、加盟模式、托管模式,以快速复制发展线下春雨诊所。
春雨的思路大抵如此。前两个阶段的做法已经渐渐被放弃,所有的商业模式探索开始进入到了第三阶段,只是这依然不被看好。
线下诊所没有想象得这么简单。2012年成立的卓正医疗至今只有7个服务网点;今年4月刚开出的北京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其CEO知名女医生于莺前后忙活了近10个月。比之春雨,这两家机构都是线下出身,有着天然的优势。另一家线上出身转做线下的丁香园,CEO李天天说起诊所时一肚子苦水,线下线上完全不是一回事。
春雨医生的试错探索还在继续。刘成平表示,春雨将连接药品、医院、医生、患者、保险,前四者都需要共同的买单方——保险公司,“未来将整个这五方串联起来,可能将来春雨医生就是个保险公司。”
移动医疗困境
关于移动医疗,美国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给出的定义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比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等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不难发现,移动医疗多指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诊断和治疗服务,而移动健康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词汇,它另涵盖了非诊治环节的健康监测,比如健康手环、心率监测设备。
从发展脉络上看,移动医疗大致可分为“墙内”和“墙外”两类。“墙内”移动医疗,指的是医院医疗信息化从PC端到移动端的延伸,用户多为医生,适用范围局限于医院内,使用过程偏“诊中”和“疗中”。简言之,“墙内”是针对医院和医生的2B生意。
“墙内”移动医疗给医院和医生带来了很多变化。上海京颐投资人、弘晖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晖曾向i黑马讲述了他的亲身感受。王的父亲是一家医院的院长,今年68岁。在王父行医的年代,下班回家的医生,没有任何工具可用来监控患者病情,因此一旦病人情况危急,接到电话后他就得骑自行车匆匆返回医院。
现在,这位老院长的新同事们,在这方面已便利得多。随着医院信息系统与云端的连接,这帮30多岁的年轻人通过大屏手机上的App,可以查看包括病例、检验报告、影像资料等病人所有信息。他们还可以通过手机与值班护士互动,然后远程下达医嘱,而该医嘱将同时被传送至护士站、配药房以及主任医师的手机或PC上。
“移动医疗,实现了诊疗流程的进一步规范化、简单化和实时化。”在王晖看来,这种能够帮助医生更为有效地工作、使之获得更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工具一定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事实的确如此。
目前,国内各家医院对“墙内”移动医疗基本持开放和拥抱的态度。诸如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丁香园等等。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医院已对移动医疗创业者敞开了大门。相反,创业者依然面临重重壁垒。
首先,门槛极高。
一般而言,在行政垄断领域,任何一个新项目的引入,都需要相关权力部门的评估,至于该项目技术水平的高下,似乎并不那么重要。对于希望打入“墙内”的创业者说,“搞定医院一把手”才是最关键的一环。不过,随着医疗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一门槛或将被逐步削低。
其次,数据壁垒。
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曾对i黑马说:“公立医院拥有大量数据,但不能给你,不能开发,不能商业化,所以什么都不能做。”如今医院不对外开放电子病历(EMR)数据,患者自己也没有。因此很多创业者只能为患者另做一套数据,但这套数据能否拿来用,能否作为医生的诊疗参考,都存在很大疑问。
第三,标准的不统一。
由于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缺乏顶层设计,加之国内医院体系庞大,此类产品进入医院时,都要重新做一个系统接口。举个例子,如果A医院的五个系统接口是由5家不同公司开发的,而B医院的情况是一家公司的接口连着另外四家,这造成的结果是,医疗IT产品复制成本和交付成本极高,这也同时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第四,医保也是创业者们需要克服的难关之一。国内多个城市已在实施“智慧城市”战略,医保卡与交通卡、老年证及银行卡综合在了一起。未来,为医院做一个App并不难,难的是你能否对接医保入口。如果创业者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则成功近在咫尺,不然只能绕着这堵墙原地打转。
由于医疗资源具备稀缺性,许多创业者甚至认为,“墙内”是否移动无所谓,因为这一市场更多由医院主宰,而非网络平台。因此这群怀有再造医疗行业理想的创业者,选择了站在“墙外”,用脱离体制的方式面向患者做院外服务,他们通常切入的环节是问诊。比如好大夫就是一个提供院外医患交流的平台,而春雨掌上医生则可以让患者在就医前查询自己有可能罹患的疾病,并向专业医生提问。
“墙外”创业者也有自己的生存逻辑。首先,由于大多数患者90%以上的时间都待在医院外,其间基本得不到任何医疗服务,而移动互联网可以补上这个缺口。“墙外”创业者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将过去医生只能在院内提供的服务延伸至院外。相对而言,面向2B的“墙内”生意更容易做,因为医院资金充裕,他们也已开始重视信息化。
正如中卫基金合伙人李文罡所言,目前该领域的根本问题还是商业模式,技术倒是次要的。“医疗健康产业相对保守,很难一下子出现一项颠覆性技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如能找准用户需求并架设好商业模式,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这恰恰是行业的普遍困境,很多从业者坦言,这个行业太难做了。正如春雨医生,深耕多年,积累了一批用户,却始终无法实现价值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