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在这个夏天的“资本寒冬”中,除了千方百计找钱的创业者以外,投资人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最近,虎嗅采访了美国高通业务拓展副总裁兼高通创投董事总经理沈劲。
沈劲认为,“资本寒冬”恰恰是技术派VC的机会。中国不理智的资本很容易造成某个领域、某个热门企业过热,对整个行业带来不良的影响。而高通的技术派投资,倾向于挖掘可以解决某领域核心技术问题的创业团队。从去年开始,高通将投资逻辑从移动互联网转向了前沿科技。对于前沿科技的几个热门领域,VR/AR、无人机、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家居等,沈劲为我们分享了高通对这些行业的判断,以及为何这些行业不会像可穿戴设备仅成为一时的风口的原因。
以下内容为虎嗅采访沈劲实录整编。
开场让我们说说“天气”吧
沈劲:我们通常在资本寒冬的时候反而觉得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我们最怕的就是投资人不理智,一窝蜂的现象,有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说价格提升了,还有一些是资本反而成了一个破坏力。在智能硬件方面我自己觉得资本的破坏力必须受到重视,因为赢者通吃的现象不太会发生。互联网比较容易造成赢者通吃,只要有手机下载一个应用就行了,大家都要用这个应用,而且会有雪球的效应。
但对于智能硬件、前沿科技,互联网、IoT来讲,资本的聚集力量没有那么重要,反而我们要警惕的是破坏力,资本的破坏力量就是资本驱利,一旦有一个公司做得不太好的时候,突然就撤了,撤了以后,软件公司有的时候还能自己淌过去,硬件公司因为有更多的投入,维系的成本稍微高一点,突然资金链断了它就死了。所以资本一窝蜂的现象,对做硬件的公司是有破坏力的。
VC是否聚焦及是否有自己的逻辑将显得特别重要
沈劲:其实如果看我们从2009年到2015年的回报,以及在这里有没有产生独角兽公司,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比我们说的机会主义的运营模式要好,当然也有几家非常顶尖的VC也是做得很好的。我们投了这么二三十家公司,这里面也有三家是十亿美金以上的公司,有小米、中科创达,还有网秦, 当时我们退出的时候估值也到过10亿美金。成功率是比较高的,整体的财务回报也是比较高的。这是以前的阶段。现阶段,这种聚焦的方法和有自己投资逻辑的方法显得很重要。
因为现在突然之间投资人增加了好几倍,很多人都是属于机会主义者,谁抢得到热点,比如说直播一下子热了,大家都进去你抢一个、我抢一个,以前团购的时候也这样抢过。今天我们称之为机会主义,不是贬义,有时候我们也会用这样的思维模式去做一些案子,我们不是100%都按照一条强力的、主观的主导思路去走的。
有的时候我们碰到了一个案子,时机、团队各方面都不错,也能够看得见退出,我们也会做,大方向也在这个圈子里。但这种在投资的数量上占的比较少。枪打出去,那个时候猎物多,总能扫到几个,现在猎人多了猎物少了,你得要瞄准,要有自己的方法了。所以我觉得现在的投资,像我们这样的投资的思维是更好的,否则的话我们真的也没办法和那么多的投资人竞争。
作为一家有深厚产业背景的VC,高通目前秉持的投资逻辑是?
沈劲:我们从2009年到2015年用了这样一种投资逻辑:我们称之为“移动互联网”。
√ 大家通常会说高通是做芯片的,但实际上我们半导体方向投的不多;
√ 我们会投与手机相关的,比如小米;我们对UI很重视,所以投了浏览器(海豚浏览器)、语音交互(云知声)、触摸交互(触宝)、眼球追踪(七鑫易维)、AR(小熊尼奥)等。
√ 我们也投了一批移动互联网消费类方向,应用商店、游戏、分享经济和众筹等等。
√ 此外,我们非常看好分享经济和众筹,我们认为这样的理念在中国本来可以做很多创新的,但第一,用上的地方不对;第二,该用的地方没有用到。
√ 接下来就进入了垂直领域,就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广告等方向。这是我们当时投资的关注点。
故事还要往前走,所以我们又建立了“前沿科技”逻辑,从去年正式转向这个逻辑。电脑、手机有这么大的规模,实际上把很多的核心技术都规模化、小型化、低成本化,使得它们可以被今天的无人机使用、VR使用,这些技术现在延伸到我们说的前沿科技,有代表性的就是五个方面:VR/AR,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和无人机。
我们感觉到其他的投资人有可能不知道应该关注什么,所以通常他们说得比较多的就是TMT。TMT太广了,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或者现在大家都在追逐AR、VR,他们也追逐。但再去追逐已经成为了热点的东西的时候,投资通常容易犯错误,要么是估值太高,要么是好的公司也进不去。所以我们在有比较好的趋势的判断下,我自己觉得我们投的还是不错的。
以前我们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进行竞争的时候,比如说电商,我们是比不过其他VC,要拿200万美金,是拿红杉的还是拿高通的?他们肯定拿红杉的,因为红杉已经成功地投了十几家电商公司,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建树比较少。而聚焦在“前沿科技”的情况下,我们可能是众多投资人中最受创业者欢迎的。如果创业者要挑选的话,可能对我们的优先级都要高于其他顶尖的VC。
在看项目的时候,“技术”或“模式”,高通经常会更倾向于哪一点?
沈劲:中国的创业大潮,还是模式创新为主、技术创新为辅,所以我们投了相当多的在模式上进行创新的公司。小米一开始最主要的创新也是在流通渠道的创新和电商方面的创新。现在我们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前沿科技,我觉得我们会更关注的是技术创新。我认为中国也到了能够做技术创新的阶段,有很多学技术毕业的,甚至到国外留学回来的技术人才开始创业,不同于第一代、第二代的创业人员,他们通常还是从很多的商业应用、消费者应用来看。
虎嗅:同样是技术创新,也同样是前沿科技,中国和美国的层次还是不一样的?
沈劲:对, 层次是不一样,但有一些中国还是可以赶超的,比如说Ximmerse这样做手柄的公司,和七鑫易维都可以纳入全球的范围里,和它类似的是一家德国公司,而我们判断,德国公司在小型化、移动化方面比Ximmerse还要晚一点,德国公司在做PC这一端还是不错的,但技术一定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较的。
中国和美国、以色列的差别,我个人认为,美国是为创新而创业,中国是为创业而创新。我们发现在美国要创业,创业者首先要基于自己的热情和兴趣爱好,这通常需要很多年的时间积累;而中国现在很多的创业者,仅仅觉得创业有机会、有钱、很热闹、很容易出名,在这种驱动下就开始找项目,要成为创始人,找到的项目不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热情和爱好,很多是看着媒体的宣传,比如虎嗅的报道,看VC在说的热点——比如现在的VR、AR, 他就在这个领域拼命找所谓的创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别。
现在VR硬件,头显三大家(Oculus、HTC、Sony)在那,那么中国的机会在哪里?
沈劲:我们可以回想国产手机是怎么起来的。高通是这件事的驱动者之一,那时候我们首先是跟中国电信推动千元手机,推动了千元手机之后突然之间这个体量就大了。因为中国实际上也不完全是一个金字塔,是一个不规则的哑铃型,中端特别细,高端的一万块钱的手机也有人买,也能卖出几百万台;下面底座特别大,所以对于中国的消费群体,有一些价位比如说千元,这是一个非常甜蜜的点。
如果我们把这样的思路放在VR上面来看:我们觉得要把VR做成千元VR,现在这三家大家估计都做不出来,能够做到千元VR的一定是中国公司。当然是谁也不一定。但是我们也要有技术方案才能够做到,不能说本来是3000元的,硬打1000元来卖。
所以基本上要能够做到这个价位,能不能用技术手段来实现里面的成本,我们不是通过价格手段,而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千元的VR,如果一旦千元的VR出来了,中国的市场就真正打开了。我们投资中也在使用这种逻辑。
现在VR、AR这么热,高通是按什么逻辑去挑选项目的?
沈劲:高通对AR、VR的热情,真的是一种比较持续的长久的热情,我们实际上对这个事情的认识非常非常早,在那个时候我们听AR讲解的时候谁都不是很懂, Augmented Reality到底是应该翻译成扩增实境、还是增强现实,我们都不知道是哪一个。
高通之所以能非常早地关注VR、AR是有原因与逻辑的。
第一个逻辑是运算平台的变革和延伸。大家知道高通做的是移动的终端,移动的终端前面是基于PC的信息终端。从这个角度来讲,“移动终端”它一定还会往前走,那么往前走到底是什么样的信息平台呢?有一阵子,大概三四年前,大家说可穿戴要代替移动终端了,但那个时候我们对这个判断还是持有不同意见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平台的多样化,就是通过VR、通过无人机,通过机器人这种方式来体现,这是我们固有的逻辑。
在这种逻辑下,实际上我们对于新的信息平台的出现就会特别地关注,所以我们很早就对AR非常感兴趣。对AR感兴趣还因为我们非常重视人机界面,这是另外一个逻辑。因为我们知道现在的智能手机很大程度是通过触摸来操作的,除了触摸还有什么样的人机界面?PC 是键盘加鼠标,现在是触摸,当然现在还有语音。我们都在探索新的人机界面,手势,包括相机——相机也是一个人机界面,对相机的使用,我们是有一些梦想的, 我们认为这是以后观察世界的窗口,我们拿着手机去照世界,照出来的就是比我们人眼看到的要多。
如何投VR
沈劲:在VR产业中,我们可能会更关注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比如说显示的清晰度,我不知道其他的VC如何找到这样的公司投资,或者有没有希望能解决。
有关清晰度,大家都知道,现在手机用得比较多的就是1K,有一些高清的是2K,高于2K在这样一个(手机的)距离和面积下,实际上是不需要的,4K和2K其实也分不太清楚。现在把屏幕放在眼的那么近的距离,感觉你看的是60寸甚至还要大的大电视的情况下,实际上1K你就会发现网格是特别明显的;如果要比较好的视觉体验,我们计算,要把它提升到8K,这个提升过程就牵扯到很多的环节,我们觉得这是VR技术上的关键点,所以我们会有意地寻找这样的公司看看能不能来突破。
在VR硬件中,我觉得竞争非常激烈了,当然我们没有说我们就不投这种类型的公司,但是要投这种类型的公司,我们就要用中国思维看看,有没有一家能做千元机的。我们投了一家叫Ximmerse的广东的虚拟现实科技有限公司,他们是做手柄的,也是做互动的。这家公司能够把手柄做得非常便宜,同时它的精确度、延时等,跟oculus、HTC的手柄等相比,甚至还要好。所以我们觉得它的做法是能够做成整一套的,比如说头盔、手柄,所有做出来以后,移动一体机往千元的模式上转。
我们也关注能支撑更多硬件的核心技术。比如说七鑫易维属于眼球的追踪。因为现在渲染的速度跟不上,所以一定要根据你眼看的地方进行部分渲染,你看的是左下角,先把左下角的画面渲染,然后再渲染其他的,或者这儿渲染达到了1K的精度,其他的地方可能就不需要1K了,所以这个公司是比较专业地解决这个问题的。这在卡片机上能使用,在一体机和PC机上也能使用。
大家觉得VR很难投,是因为过热,有些好的公司估值也特别高,这就给投资人提出了难题,大家纷纷都在说很难,我们感觉还不错的原因是我们还关注了一些别的点,可能这些点一般的投资人是没有意识到。
目前还没有投资VR内容
沈劲:我们认为VR还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种类,所以我们会关注一些新的种类,比如一些虚拟仿真游戏。我们刚刚在美国投资了一家虚拟现实游戏开发商Owlchemy Labs, 他们开发的虚拟游戏教你怎么做菜,教你怎么修车,它不完全是一个培训,也算是一个娱乐。虚拟的做菜也是一种娱乐,但它是比较仿真的那种做法。
通过虚拟的过程,你可以修这个车;虚拟的过程也可以让你成为一块地的管理员。其实这种所谓的仿真对教育和培训特别好,我女儿是学环保的,在电脑上做了一个游戏,相当于有一个城市,你就是一个市的市长,你到底是要把迪士尼引进来发展经济,还是说就做环保,还是说搞旅游,你要做一个选择,选择了以后生态就开始变化了。在这样一个虚拟的游戏中,实际上学到了很多的土木、水利、环境的知识。我想以后会有人做这些,有点娱乐但也有一些知识的,在这么一个真实的环境当中去动手。
国内现在这块的VR内容基本上是聚集在游戏、直播。游戏肯定是来的最快的,因为原来已经有很多三维游戏,稍微改一改现在就可以带上眼镜玩了。我们还在观察。
关于AR
沈劲:AR是高通自己要研发的,同时是在投资上非常关注的。因此我们在AR的投资非常早,尤其是在国外。
国内很早有一家上海的,可是做了两三年以后就没有做下去,当时我们没有对它投资。现在我们投了小熊尼奥,它是属于用AR做应用的。在国外,做纯粹AR做得最早的、现在也算是一流创业公司的就是Blippar,这是我们唯一做的一家A轮,我们从天使投资、从A轮,一直做到现在有大概6、7年的时间了,他们做得相当不错。他们称之为Blippar 1.0是用AR照饮料罐等各种商品,他们的理念是商品就是一个媒体,传递很多的产品信息和品牌信息,所以从用Blippar照可乐罐,已经照出了几十亿的数量,而且公司收入已经到了一个级别;现在要进入Blippar 2.0,它的理念是,我们现在的浏览器是浏览网站的,以后我通过Blippar可以浏览各个实物,我可以照树、可以照人,都能够看出很多的信息,所以它叫real world browser(真实世界的浏览器)。以前我们的“浏览器”相当于是网络浏览器,现在加上了人工智能以后,通过Blipper 2.0去看世界。相当于6岁的孩子,他能看出这是一棵树,但到底是什么品种他还不知道。所以像这样的公司,包括Magic Leap,我们也是投得非常早,在中国我们也有投一些公司。
人工智能的选择原则和标准
沈劲:人工智能的选择标准难度特别大,几乎所有公司都可以放一块人工智能进去。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到底有没有人工智能?还是只是说有人工智能,但实际上没有什么人工智能?第二个问题——是采用一些开源的人工智能,还是自己对于人工智能真正有积累的前沿研究?其实我们对于人工智能比较偏好的方向还是往往会集中在跟通讯相关的、和一些应用在机器人上跟硬件设备有关联的人工智能。
机器人有很多种,如果我们做一个对照,一个情感陪伴的机器人和一个能够移动、能够自己行走的工具类的机器人,我们肯定是偏重第二个。大部分的投资人、创业者可能都觉得第一个好,因为第一个市场特别大,小人要用、老人要用,但我们觉得第二个要用到和我们技术相关的东西,比如说它需要建立SLAM这样一个三维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要行走、避障,所以它本身就要有一些感知的能力;同时我们希望他们用到的是4G、5G的技术,有部分运算是在远端的,一部分的运算是在本地的。
如果要挑选的话,我们会挑选一些和高通技术相关的,有一些硬件载体的来投。当时我们也看过“出门问问”这样的公司,没有做手表的时候它是手机上的应用,没有全新的硬件载体,可能我们的兴趣点就会弱一点。最后没有投。一开始我们谈的时候,他们也没谈自己是人工智能,说能够进行语义分析,把要出门的所有的事串联在一起。
现在怎么看可穿戴,高通当时的判断,跟现在的形势有没有区别?
沈劲:我们很幸运,判断是准确的,我们否定了可穿戴设备会替代手机,认为手机作为信息终端仍然会持续。当然不是说因为我们是做手机的就一定会持续,至少我的逻辑是它是一个最佳位置,如果让你贴在手上,贴在耳朵上,那就不舒服,如果挂在墙上,不能跟人走的又觉得不方便。所以我们当时分析跟人的距离,从电视、电脑、手机和可穿戴,我们就发现可穿戴在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实际上无法成为一个个人的信息中心。
当时我们说的可穿戴是手表、手环这一类型的,现在你说Magic Leap的眼镜,Hololens的眼镜,如果说这也是可穿戴,技术上有突破,让你真的觉得戴在上面的是人的一部分。我觉得以后信息中心的一部分会转移到这种可穿戴上。当时的可穿戴还是手机的一个工具而已。
问:所以那会儿你们没有投?
沈劲:我们在这块投得相当少,我们也看了很多的手表、手环公司,在美国我们投了Fitbit,投资案是成功的,这个案子有利于在最热的时候能够上市,如果在最热的时候上不了市,那么就上不了市了。
现在看,股票肯定是在掉了。从我们的投资来说,我们是投得比较早的,因为号称是第一品牌,也是第一个IPO,所以时间窗口是不错的。我们对可穿戴后来的总结,希望Fitbit要做成一个非常简单的手环,小米的米环也遵循这样的一个逻辑,因为是穿戴的,复杂的话肯定就不好用,而且不舒服。比如说我们戴的手表,我不知道你戴着手表你能睡觉么?我一定会摘下来,可是小米手环1还不错,我没有戴过米2,米1真的是可以戴着睡觉的,因为它很窄,洗澡也可以,睡觉也可以戴着,而且很简单,它根本就不会出错,因为复杂了以后就容易出错,它就给你亮三个灯能出什么错呢?
因为要穿戴,所以就要做得简单,做得简单就是要我们的体验能接受。我们在美国有Fitbit,在中国我们没有投可穿戴。
今后智能家居这块的市场会被哪些公司拿下来?
沈劲:在智能家电方面,我们认为投新品类而不是投现有品类,所谓新品类,比如我们投一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它是做智能门,视频门铃的。我们也投了云马,它是自行车和电动车的二合一,叫作电动单车,就这么一些种类。如果直接做电视,洗衣机,净化器的公司,我们投资还是相当谨慎的,这种类型的我们没有投。
智能家居的市场有,但适合什么公司去做?首先小米做了很多的方面,所以我们在投资的时候一定不知不觉会想到“如果小米做了怎么办”,当然我们倒也没有说小米要做我们就一定不能投,我们还是鼓励相互竞争,另外现在的公司也要有这个雄心壮志要赶超小米,不能说小米做了其他的人都没有机会。小米有电动单车这个种类,但云马也有。
虎嗅:你认为互联网、创业公司会把家居这个市场吃下来,还是传统家电厂商来做智能化把这个市场给拿下来?
如果硬要把它分成这三个类型的公司,创业公司、传统的家电公司和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我自己觉得最有利的实际上还是创业公司。当然创业公司小米也可以称为大的互联网公司,小米现在其实已经占据了很多地盘了。我们也考虑过其他的没有硬件经验的互联网公司,但让他们做出好的硬件产品还是比较难的,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
虎嗅:说说关于无人机领域的投资?
沈劲:我们非常自豪地说当时无人机的前三甲里面我们投了3D Robotics,这是一个美国的公司,和中国的零度智控。零度智控对于高通的业务实际上配合得更紧密,因为它是做小型化的,从高通来讲关心的是规模,一直做比较大型的无人机,而且都是万元以上的显然量就不够大,像零度智控这样做小型化无人机的,量的规模就来了,而且我们的技术的优势非常明显——以前一个无人机需要七块电路板现在只要高通的一块电路板就行了,又轻又省电又不容易坏,因为到处都是线路板和只放一个线路板是不一样的,现在就一个高通的SoC就好了。
高通面临的计算瓶颈与威胁?
沈劲:首先有计算需求,这是一个好事,我们希望不断有应用场景对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出要求,现在看起来VR的要求特别高,是成倍地上升,刚才我们讲了显示,这个过程中虽然显示屏可以做到8K,但还要有运算能力,能把画面渲染出来,那就是对运算的能力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相信AR方面对运算能力的要求也是一样的,无人机是在视频传输上要求很高,所以对于传输有要求了。一个是运算一个是传输,这两个方面是高通的核心技术和能力,人工智能我想也是一样的,有大量的运算,但它运算的结构不一样,所以现在也要在芯片里面放入以神经网络为架构的运算,也有一些创业公司在做这个。所以这对高通公司来讲是特别好的。
现在还满足不了,但不光是运算能力满足不了,我们觉得显示方面也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就像那时候大家都说有3G了,为什么要有4G,我们原来的应用也不错,但你说要做实时的网上的游戏,或者说你要让运算发生在云端但机器人要走在路上, 那从它的安全性、实时性方面来说,提升要求又上了一个台阶了,大家就觉得5G真的挺好的,赶紧到来吧。
从我的角度,我不好说从战略的层面来看高通面临的挑战与威胁。我们可以把话题拉回到创业,来看“移动”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对移动的力量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移动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认为,所谓“移动”就是把分散的资源聚拢了,移动是一个覆盖面,是一个规模,所以但凡能够从这些角度与价值来进行创业创新的,我觉得都挺好。所以我们也特别赞同众筹和共享经济的理念。它们根本的原理就是把分散的资源调动起来,这实际上也是移动的力量所在。
(文章来源: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