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下午,首届思想中国论坛暨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中欧商学院教授、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学术委员许小年,香港大学经济系教授许成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军对“中国经济学发展的痛点和难点”进行了讨论。
许小年:中国经济学界缺的是常识
目前中国经济学界不缺理论也不缺数据,缺的是常识;政策制定部门也不缺建议和模式,缺的也是常识。常识是什么?
常识一:中央银行印钞票不能创造价值。印钞票仅仅转移价值,仅仅是价值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转移,仅仅是价值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转移。
常识二:财政部门不创造价值。财政的收入来自于企业和个人,财税政策仅仅是财富的重新分配,是财富在父辈和子孙之间的重新分配,是财富在国有和民营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
常识三: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不可能比市场高。因为计划官员既没有足够的激励,也没有足够的信息能够制定比市场自发配置更加高明的方案。这个常识30多年前,在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时候就一再强调,但是今天这些常识似乎被人们已经忘记了。
常识四:由于货币政策不创造价值,由于财政政策不创造价值,由于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比市场要低,所以经济的增长是不可能依靠宏观政策来实现的。
许成钢: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特殊制度的研究,经济学面临重大革命
研究中国经济学的问题实际上远远超出了经济本身,因为中国的经济从来不是单独的经济,中国经济从来和政治在一起,和全社会在一起,和中国制度在一起,这是我们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碰到一个最突出的困难。
我认为现在经济科学或者更广泛一点讲是社会科学,正在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革命,我讲的不光是中国,讲的是这个学科。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突然之间使得社会的方方面面数据变成了可以应用和可以想办法收集,而且不仅仅是当前的,还包括了历史的。这样巨大量的数据突然之间跑出来了,这个就可以重大的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
张军:中国经济学发展遇到的最大难点是太没有理论
中国经济学发展遇到的最大难点是太没有理论。关于中国经济研究的论文在国际上的统计,其实只有不到30%来自于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家。
九十年代以来,差不多20年时间,中国经济学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看到进步最快的是经验研究,但是理论研究我觉得远远的滞后。
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济学在中国必须要走向抽象,必须要走向这个理论,因为这是对经济学科、对人类的知识有贡献的唯一的渠道。
(来源:凤凰财经。活动家整理编撰)
找会议,上活动家!方便、快捷、安全找到最优质的会议。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活动家微信公众号:VESERVICE,或直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