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21日,由移动支付网和北京移动金融产业联盟共同举办的2017中国移动金融发展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易观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李子川参与本次大会,并从数据层面全方位的解析了国内移动金融发展。
移动金融的发展背景
社会外部环境不仅改变了机构与客户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也改变了服务方的商业模式、产品营销方式和交易处理方式等,在以客户服务为核心的金融行业更不例外。国家政策、互联网市场规模、人均GDP的增长、移动互联网发展等各个方面,都为移动金融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截至2016年末,国内手机网民达到6.9亿,增速12.18%,手机端的用户群体绝对规模继续走高;另外从最新各移动互联网领域活跃看,渗透率最高为社交、其次为应用商店,支付在移动金融中是用户活跃第一大类别,但绝对活跃渗透率也仅为38.4%,相对处于低位。
在市场发展初期,通讯运营商与银行业等支付服务机构是市场投入、用户培育的关键力量,经过10余年的建设,整体金融基础设施发展相对完善;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化、通讯、支付技术的完善,移动社交、消费表现出常态化,金融作为大众经济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支撑,金融消费衍生出新的诉求。
金融深度与广度反映了金融业总体水平和成熟程度,2016年末国内广义货币总量为155万亿,全国GDP总规模74万亿,经济金融化深度为2.11,即使在国际间也相对处于高点,金融市场未来若实现更健康的发展,更为紧迫的是解决高位深度背后的结构性均衡问题,通过移动技术手段加强金融广度的延伸将是有力措施。
移动金融的发展现状
从银行业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规模看,2016年移动支付规模创新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移动支付全年交易金额157.5万亿,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35.3万亿,一方面反映了移动支付在整体用户市场中的普及呈高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也暗含了移动金融用户基础逐步成型。
移动金融产业链中服务方包括金融机构、通讯运营商、支付公司、互联网企业等,围绕核心用户共同完成资金流、信息流、产品服务流的传递,时至今日,产业内与最初金融机构主导态势不同,形成了多级主导创新的发展局面,其中竞合关系加剧并势必将长期存在。
得益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化起步较高、证券服务行业APP使用人数较多,据易观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互联网证券活跃用户接近1.38亿人。目前互联网证券厂商分为信息服务商、传统券商两大类,为用户提供行情资讯、投资理财等服务,移动端高价值衍生业务成为发展重点,市场格局待定。
从用户角度看,按照性别区分,2016年移动金融女性活跃用户占比达到46.72%,男性用户比例为53.28%,女性对于新兴金融服务接受程度较2015年有所上升。按照年龄层次区分,每个年龄层占比差别不大,24岁以下的人数最多,占比达到23.72%,31到35岁的用户紧随其后,占据了22.94%的比例,年轻化特征明显。
移动金融活跃用户在每日中午12点及下午20点达到相对峰值,活跃用户占比分别为5.44%、6.50%,表现出稳定的使用特征,对于金融金融服务商营销服务有指导意义;从分领域规模上看,移动支付应用月度活跃网民数近半年来固定在3亿以上,至2016年12月,总规模上升到3.5亿,超高用户规模决定了支付在移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金融机构中,以银行服务类应用为例,用户活跃在2017年初保持着连续正向的增长,2月整体活跃为15885.5万,其中建行、工行、招行手机银行表现相对较好,在领域独占方面,建行用户独占量较大,其次为工行、农行等银行。
与传统金融竞争领域内不同,业内平台及用户量快速增长,从活跃用户积累及独占角度看,京东金融、蚂蚁聚宝、天天基金网表现突出;在领域独占上,该领域呈现出一定的梯队化竞争特征,未来各自应用的直属规模有望继续加大。
移动金融发展趋势
金融在风险定价、流程规范等多方面具有明显的数字化特征,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产无疑是各企业的基础性资产,在此基础上,通过量化金融模型以及智能化算法可以更好判别用户真实的风险承受水平、预期收益目标以及投资风格偏好等市场痛点,满足当前用户对新型金融服务的诉求,发力金融科技会是移动金融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从服务能力上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线下诸多传统金融服务机构在网点分布上的地缘性优势逐渐减弱,在前后台分离、业务结合场景整合下的大零售策略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另外从用户群体看,农村市场不可忽视,农民群体作为新一批的长尾用户,所蕴含的金融消费潜力尚未被有效激发。
互联网企业成移动金融第三级,移动金融产业从单一应用服务向综合生态过渡。移动金融不是单单以局部应用服务而存在,如果说技术是手段,那么移动金融将是一种生态,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平台能更好保障金融市场服务升级,未来势必将成为移动金融生态中的第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