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由生物谷主办的“第三届自噬转化医学与疾病研讨会”在上海江苏饭店圆满落幕。本次论坛吸引了众多行业从业人员及专家与会,中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营养科学重点实验室陈雁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特聘教授胡卓伟研教授等17位教授受邀作了极为精彩的报告。与会人员自噬与肿瘤治疗研究同各自专业领域进行了广泛讨论和深层次交流。
自噬(autophagy)是继凋亡(apoptosis)后,当前生命科学最热的研究领域之一。刚刚公布的2016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Yoshinori Ohsumi(大隅良典), 以表彰其在自噬领域的卓越贡献!
作为清除衰老或受损细胞器或蛋白质的重要方式,自噬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通过溶酶体降解细胞内物质成分的过程,对维持细胞内稳态至关重要,其功能的紊乱往往会导致肿瘤发生、神经退行性疾病、微生物感染, 免疫类疾病等, 同时也与衰老密切相关。
细胞器自噬, 特别是线粒体自噬的分子调控机制目前是线粒体和细胞自噬研究领域同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 associated gene, ATG)是目前研究的另一个热点,其中哺乳动物基因编码的酵母自噬基因ATG1同源物ULK1是自噬启动和进展的重要调控因子。关于自噬, 凋亡和程序性坏死的转化关系也是近年来研究进展比较多的领域, 三者均参与神经元的死亡过程, 可相互转换又相互制约。研究发现,自噬、程序性坏死与凋亡在一些严重的心脏病理状况下,包括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心力衰竭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转化医学研究方面,许多调节自噬的药物被用于临床肿瘤治疗的研究中,如从海洋药物里发现的称为”Blue-print autopagy”。
在本次论坛中,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细胞自噬研究对于肿瘤治疗的巨大意义。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胡卓伟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细胞自噬与人体先天免疫调节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他认为机体内细胞的自噬作用对于肿瘤的治疗是十分有意义的,自噬能力的增强可以显着延长机体的寿命。胡教授研究团队的研究表明模式识别受体TLR2和TLR4差别调节组织免疫微环境,进而改变细胞自噬活性和自噬流,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针对TLR4受体这一免疫调节靶点设计出有效的小分子化合物从而增强机体的细胞自噬活性可以有效的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
胡教授的这一观点与众多专家学者的看法相一致,自噬活性的增强对于机体健康水平是十分有意义的。对于细胞自噬异常而引发的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相关专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来自于第四军医大学的杨倩教授开创性的发现自噬可以“主动”调节线粒体的功能,确立了CMA自噬-DJ-1-线粒体功能调节通路,并明确了该通路在神经元存活于死亡中关键性作用,为细胞自噬“主动”调控线粒体功能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也为深入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此次论坛期间,诸位与会行业内专家以细胞自噬研究者获得2016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为背景,深入探讨了细胞自噬研究对于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大意义。相信多领域、跨方向的众位参会研究人员和医护人员的务实、认真探讨和诚恳交流将会促进彼此团队间的了解、协作和合作共赢,推动细胞自噬在医学临床领域的早日应用,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方法。
(本文转载自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