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媒体出身又是网易副总编的张锐,敏锐地感觉到移动互联网大潮的来临,不想再错过,决定去创业,却意外选择了做医疗。他找到负责有道字典的曾柏毅先生和自己的发小李光辉先生,三个人凑了几百万,在海淀区768创意园里租了一间120平米的办公室,正式开始研发春雨医生,当年就拿到了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先生300万美元的A轮投资,随后蓝驰创投又继续跟投了春雨医生的B轮、C轮,从此蓝驰创投成为张锐的创业陪跑者。
1
蓝驰创投陈维广:张锐让他超乎预料
投资人和创业者或者公众,看待项目的角度可能不一样。
陈维广说,当他们说到春雨医生以及看到医疗体系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判断就是医院体制已经不好了,医院体制问题造成了患者无法获得更好的服务。
医疗是商业保险是没有办法进入的行业,因为服务体制是扭曲的,当时蓝驰研究医疗,移动医疗切入点基本在线上问诊,很多朋友说线上靠谱吗?没有看到医生,怎么解决患者的问题?我认为,创业者不是要为每个客户解决问题,而是解决客户最关注的问题。
最开始先线上问诊解决小病,逐渐累计用户。包括最近在线下设立了诊所,当时蓝驰看这个领域的时候,觉得创始人看市场要有不一样的思维。
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之前是网易副总编辑,蓝驰投他的时候,觉得他是一个做互联网的人,能把线下的这一摊做好已经不错了。可是现在春雨医生已经做出一个生态来了,除了线上还有春雨诊所、春雨国际,加上一个国内第一个专注投资移动医疗领域的基金,所以张锐把整个春雨生态做了一个形出来,真的是超出了陈维广最初的判断。他说,张锐真的让他明白:一个人如果能随着公司成长而成长,最后做出来的事业和他的社会价值一定会远超你的预料。
2
蓝驰创投姜志熹:一场速战速决的恋爱
蓝驰创投投资总监姜志熹把对春雨医生的投资形容为“一场恋爱”:“尽管生命中可能会有更适合的人,但你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遇到了现在的他。”
几年前春雨创业,“那个时候春雨的办公室只有一间,张锐(春雨CEO)坐在最里边的办公桌。聊了2、3个小时,我想投他。”三年历练,春雨的商业模式逐渐清晰,但刚拿投资时,“蓝驰与春雨更多沟通的是用户诉求:用户到底要什么?什么场景下适合移动医疗介入?”姜志熹说,“A轮投资时,春雨满足用户需求的点打动了我。只要用户的频度和广度足够,自然会形成巨大的商业模式。”
对于谈判的过程,姜志熹描述,“蓝驰团队一共见了张锐三面。第一面,是我去见他,我想投。之后,蓝驰北京团队见过张锐,再聊一次。第三次,双方团队见团队,我们跟春雨CTO曾柏毅、COO李光辉聊——李光辉商务拓展能力强,曾柏毅是极客范儿的天才,团队很不错。当晚我就约张锐,在芍药居附近的兄弟川菜吃饭签协议。”
在估值上,“所有团队都会纠结,但蓝驰并没有耽搁很多时间,三天决定投资”——蓝驰与春雨就估值问题有三个来回的沟通:“蓝驰报价,春雨还价,最后统一一个价,结束。”
这是姜志熹进入投资业做的首个案子,“一旦做出决策,不存在‘发虚’的情况。我的关注点是我们有没有‘爱上’。”
在姜志熹看来,春雨的模式盘活了医疗资源,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中国很多人没有家庭医生,没有社区医生,但春雨能提供很多帮助。”
对于春雨CEO张锐,姜志熹用“有感染力”来形容,“有感染力是CEO的必备条件。因为你做的是远景,也许普通人都看不到,你需要让大家相信这个远景真的会发生。”
“张锐很强,他越强,我越省心。”姜志熹说,“如果我投的人比我弱,很多事情我都想到做到,他没想到做到,那谁来创业更合适?如果他比我强,决策上我就听他的,与越强的人合作,投资越安全。”
在投资标准上,姜志熹表示“早期投资其实很简单,主要看方向和团队。”在团队上,“最初,春雨团队主要是媒体加互联网背景,医疗背景不足,但投资后不久,医疗团队就搭建起来了。”为什么在医疗团队建设起来之前就确定投资?姜志熹的答案是,“张锐和李光辉身上有很强的商务拓展能力,这个跨行应该问题不大,毕竟不是去研发药品。春雨要做的是去说服医生使用春雨产品。蓝驰不担心应用开发,这是做互联网应有的专业能力。”
在方向上,医疗健康领域本身的旺盛需求毋庸置疑,“人类对医疗有无止境的需求,想让自己活得更长,品质更高。”在行业机会上,“中国的医疗行业大发展刚开始,民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但医疗资源供给明显不足。国家也意识到,应有多层次的医疗服务去应对这些需求。中国医疗行业的改革才刚刚开启,机会很多。”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它可以为医疗行业多做一点事。移动医疗行业在加速发展,现在绝对不是最热的,它还会更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