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手机网民5.94亿,占全体网民比例达88.9%。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传播活动推向了一个全新高度,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移动互联时代。面对移动互联网浪潮,移动互联网如何改变中国传媒生态和格局?对新闻传播研究带来了哪些新挑战和机遇……
5月13-15日,以“移动互联与传播创新”为主题的2016年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在杭州举行,作为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来自网易及国内外的学者和业界专家围绕这一主题作了两场主旨演讲,此外年会还设置了15个专场讨论。
网易传媒副总编辑 章丰
文字-图片-视频-直播-VR的传播形式的转变,反映的是受众对于新闻现场即时讯息越来越高的需求。媒体主观视角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开放给普通观众。
OGC、PGC、UGC,几种不同的用户交互形式,反应的是客户端与用户的互动性增强,交互性的发展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新媒体最核心的本质是赋权,赋予受众做新闻生产者,把握新闻权利,将会成为一种潮流与态度。
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系副教授 钟布
人工智能的算法归根到底由人决定,算法带来的生活改变不可小觑,但也要看到恶的算法带来的影响。
当下算法可以过滤新闻信息,实现由语言识别到语言生成,甚至可以说算法已经能取代一些高级记者,令人担忧的是算法是否有可能取代人们做价值判断。
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 哈筱盈
广告泛滥现状的三个面:Quantity、Intrusiveness、Competitiveness。尽管身处新媒体时代,但广告的落脚点还是在传统媒体。
改变广告泛滥不是单纯地改变数量,而是改变比例,从广告的功能性入手,找到广告的合理存在方式。
俄亥俄大学视觉传播系主任 Tim Goheen、John Grimwade
在可视化新闻大势所趋的当下,我们同样需要善用数据化新闻工具,来实现更优质的可视化数据新闻呈现。
信息可视化,不是文字与图片的简单相加。可视化新闻,应当呈现出人们无法统筹的信息,人们曾经无法直观看出的信息将会以简洁全面的方式呈现出来。
可视化数据新闻追求技术上的革新,但新闻内容为王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为新闻内容披上数据可视的外衣,为的是追求更好的传播效果,最终决定新闻好坏的仍旧是内容。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董天策
尽管网络公共事件推动社会变革的成效显著,对政府、司法等公权力的舆论监督,督促政府信息公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等。
当代中国网络公共领域还存在诸多不足,社会化媒体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社会化媒体使民族主义情绪找到了一个容易表达的渠道与空间,容易成为滋生民粹主义情绪的土壤等。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进行更全面、多维、深入的研究。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孙信茹
微信既是全球化和同质化的媒介传播手段,却又搭建出一个新的沟通与认同平台。
以上是2016年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上部分嘉宾的言论。文章内容又活动家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huodongjia.com/31779.html,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小编微信:hdjkefu
更多综合行业相关会议信息,请戳:http://www.huodongjia.com/trade/
找会议,上活动家(www.huodongjia.com)!方便、快捷、安全找到最优质的会议。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活动家微信公众号:VESERVICE,或直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