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不设经济增速目标,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提出财政政策更积极,赤字率首提“3.6%以上”;强调货币政策保持宽松,强调推动利率下行;提到减税降费加大力度,重在中小微企业帮扶等,这都传递了什么重要信号?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邀请了十余位首席专家进行解读。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财政政策强调“开源节流” 建立无障碍资金传导机制
首先,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财政政策做到“开源节流”。在“开源”方面,今年的赤字率从去年的2.8%提高到了3.6%以上,赤字规模较去年增加了1万亿元,同时发行了1万亿元的国债。此外,政策强化了资金的支付机制,在资金的使用上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安排。如资金要直达市县基层、直接利民惠企。在“节流”方面,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并提出具体举措。更重要的是,政府工作报告直接指出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要压减50%以上,大幅度压减支出的举措体现了政府“节流”的决心。
其次,货币政策要有配套的机制和工具。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而且要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即要打通资金从银行向企业流动的通道,建立无障碍的资金传导机制。
第三,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我国经济贡献的主体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同时这类企业也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主体。政府工作报告就如何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提出重要举措,通过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保险缴费及服务增值税、推迟所得税缴纳等三种手段,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2.5万亿元。
除了减少企业负担之外,政府工作报告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也提出具体要求。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可以通过降低电费、宽带费,减免房租以及整治违规收费等手段实现;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则主要凭借降息、延期付款以及鼓励银行让利等举措达成。
第四,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即要继续坚定进行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改革,创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了已经开展的要素市场化配置、国企国资改革、民营经济优化等政策内容,预计未来还有较大的改革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方面,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限期清偿政府机构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款项相关内容。
第五,在扩大内需战略中,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相关内容,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较去年增加1.6万亿元,增幅巨大,并且提高了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这一举措为很多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依据和空间,如像REITS这类的工具,即可通过专项债券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虽未设GDP增长目标,但GDP仍需保持2-3%左右增速
此次两会亮点在于没有明确提出GDP增长目标,而将政策重点转向稳就业与保民生。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今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扶贫和社会保障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第二,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大,实体企业与低收入群体亟需政策扶持。虽然两会并未明确GDP增长目标,但我们认为GDP仍需保持2-3%左右增速,以稳定就业和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翻番。
财政与货币政策思路体现为通过稳企业来保就业,优先支持民生与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与个人。财政政策一大亮点在于在财政收入受减税降费和疫情冲击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更加积极有为但仍保有节制,优先支持民生与社会保障,继续为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以确保“六稳”“六保”。同时仍注重经济结构调整,重点支持“两新一重”,以稳住中国长期经济基本盘。货币政策着重于扶持中小微企业渡过疫情难关,为企业降融资成本提供融资便利,以保住市场主体,通过企业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保障民生与社会稳定。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今年还是会面临通缩的压力而不是通胀的压力
因为疫情的影响,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设置一个全年经济增速的确定目标想来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今年不设目标还是比较符合现实情况的。我在去年已经在报告中预测过,今年的CPI目标会提高到3.5%,主要因为从去年以来猪肉价格上涨,CPI就有所上升,看起来3.5%是一个比较宽松的目标,我觉得今年还是会面临通缩的压力而不是通胀的压力。
今年设置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是900万,所对应的GDP大概是在4个百分点左右。虽然今年没有设GDP的增长目标,但是根据900万就业目标,按照我的估算,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可以解决200-250万人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要靠各个地方政府全力以赴来解决,继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员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央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赤字率拟提升至3.6% 以上,略高于此前预期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先稳就业、保民生,聚焦“六稳”、“六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报告明确提出“引导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和“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今年3月和4月信贷投放及企业债发行是社融增长的主要动力,4月M2增速已突破11%,增幅明显,前期较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有较强的稳定及拉动作用。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报告提出要创新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要求银行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力度。2020年赤字率拟提升至3.6%以上,略高于此前预期。今年拟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3.75万亿,同比多增1.6万亿,地方专项债的发行或将推动新老基建的增长。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将展现出更强的韧性,顺利完成提出的各项目标。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预计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在7上下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定一个全年的GDP增速目标,而是强调今年的主要经济工作和发展目标是“六稳”、“六保”,尤其是保就业民生和实现脱贫目标。这意味着政府今年的政策支持将更有针对性,力度也有所把握。
如市场所料,将有更多的财政刺激出台。我们估算今年整体财政刺激的规模可能达到GDP的4.8%,不包含因为增长减速带来的财政收入的自然下降。这主要包括1)大约GDP2%的新增减税降费和0.3%的抗疫专项支出;2)去年减税降费在今年带来的翘尾减负效应约相当于GDP的0.5%;3)新增政府支出规模相当于GDP的2%,我们判断主要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我们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增速将从去年的3%左右和一季度-16%反弹到10%以上。其中 “新”基础设施建设备受关注,但规模有限。因此,交通运输、市政设施、环保水利等传统基建项目投资也将进一步加码。此外,房地产政策定调保持不变,不过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在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土地改革将会为房地产需求和投资带来温和支撑。
财政刺激的资金从何而来?除了一般国债增加1万亿元,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了一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发行、全部转给地方政府使用,以及3.75万亿元的地方专向债(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还有地方结转结余资金和准财政渠道融资等。预计流动性将增加,有助于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的大规模增加,而不需要将财政赤字货币化。
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货币政策的定调依然是“稳健”,但提出要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并提出要“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我们预计信贷支持料将超预期、预计今年调整后的社会融资增速将从去年的10.9%反弹至13.8%,高于我们此前预测的12.5%。我们预测央行会进一步降准50个基点、降中期借贷利率20个基点,并可能在下半年降低存款基准利率25个基点。我们现在预计四季度信贷脉冲将跃升至9%以上。今年整体信贷的反弹力度可能会同2012年和2015-16年相当,但相比金融危机时期仍相对温和。今年整体信贷的大幅反弹,加上名义GDP增速的放缓意味着整体宏观杠杆率可能大幅攀升。不过,过去几年去杠杆的政策为此提供了一些政策空间,而2021年随着整体经济的反弹,宏观杠杆率有望企稳,金融系统的风险依然可控。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确认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也呼应了过去几周政府公布的几项重要改革意见。我们认为近期改革相关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比较具有新意的措辞和改革方向包括:1)在充分竞争领域,通过资本化、证券化等方式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提高国有资本收益;2)从立法上赋予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平等地位并平等保护。这些政策和其他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具体落实还有待观察,不过如果落地顺利、进展迅速,有可能为市场带来超预期的正面支撑。
政府工作报告对人民币汇率的表述未有改变,依然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同时“增强双向浮动弹性”。尽管年初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贬值,但对其他主要货币和CFETS一揽子货币有所升值。鉴于政府希望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并遵循在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的承诺,以及今年经常性账户顺差可能小幅扩大、在岸利率依然高于离岸利率,我们预计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在7上下,相对稳定。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淡化经济增速目标,优先稳就业保民生
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今年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强调了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在大危机面前,政策工具的推出体现了底线思维,就是避免一场危机引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损。为此,我们的经济政策没有探讨如何采用刺激政策去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要达到多少,而是要有限的政策工具去保就业和保民生。保就业需要稳企业,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这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赤字率拟超3.6%,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还将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2020年财政发力还有想象空间
首次不设经济增速目标,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今年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经济增速目标很难设定,过高难以达到且可能加剧内在风险,太低又打击市场信心且不利于潜力释放,不设目标增加灵活性。新增就业下调至900万+(去年为1100万+),调查失业率上调至6%(去年为5.5%),反映就业压力很大,今年各项政策聚焦稳就业。
财政政策积极,赤字率首提“3.6%以上”,为今年加大财政力度预留了口子。今年财政赤字增量1万亿(赤字率3.6%以上)+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专项债增量1.6万亿(全年新增3.75万亿)。3.6万亿增量全部用于地方政府,主要用于“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以及“两新一重”(新基建+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意味着下半年地方政府每月比去年多增5000亿左右的资金,地方财政比上半年有明显改善。
减税降费加大力度,重在中小微企业帮扶,保障就业民生。今年在2019年2.36万亿实际减税降费规模上继续增加,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其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延缓至明年。
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宽松,强调推动利率下行。报告强调“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截至4月,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为11.1%和12%),“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今年以来LPR利率累计下调30个bp至3.85%),说明货币政策将保持宽松。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力保企业的生存和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这是底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在“底线思维”基础上的政策灵活性。“底线”就是保民生,保障企业的生存、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要。而保就业、促增长、稳供应、减税降费等各项措施最终都是为了确保民生底线不被突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并不意味着不要稳增长,而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确定性极高的特殊环境下必须保留灵活应对的空间,确保实现保民生的目标。
从今年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来看,积极、宽松的大方向非常明确,政策应对的目标也非常清晰,就是要力保企业的生存和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这是底线。尤其是中央财政新增的2万亿元的赤字/特别国债,明确要全部转移给地方政府支出,就是要确保最基层的、最需要帮助的企业和家庭得到支持和救助。同时,报告要求今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要明显高于去年,也是要确保货币政策的宽松要落到实处,进入实体经济,展现了政策制定的务实精神。
另外,虽然报告对于减税降费、降息免租、救济补贴等各类减负担、保民生的财政与货币纾困措施不遗余力,但对于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却并没有依赖于财政与货币刺激政策,而是强调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来激发增长潜力。在当前全球疫情发展和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通过周期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确实很难准确应对,而这种改革取向、转型取向的政策思路则抓住了更底层的核心要素(即增强经济主体的内在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从中长期来看,不失为转危为机的明智选择。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研究员张明:提高货币政策向实体企业传导的效率,是今年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
今年的总体目标任务,有一些定量指标。例如新增就业人数要比去年低2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比去年高0.5个百分点,CPI涨幅也比去年高0.5个百分点。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今年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有着清晰的认识。
今年淡化了对经济增速的要求,但强化了对六稳与六保的要求。事实上,六保已经成为今年政府经济政策的最大着力点,这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在非常时期的底线思维。兜底民生,主要靠四方面政策发力。一是以转移支付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尤其是中央新增的两万亿财政资金;二是要通过宏观政策与转移支付保护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这是中国解决居民就业的最重要渠道。只要市场主体能够稳定,那么就业就能稳定,只要就业能够稳定,那么民生就能兜底;三是货币政策要充分与财政政策、就业政策相互配合,保障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提高货币政策向基层传导的效率;四是积极有为的就业促进政策,包括如何解决重点人群(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如何为失业人员提供救济以及再就业再培训服务等。
今年也没有给M2增速设立年度目标,原因之一是M2增速通常是在年度经济增速基础上设定的。既然没有设定年度经济增速,设定M2增速就面临不确定性。M2增速4月份已经超过11%,而去年均值仅为8%上下。提高货币政策向实体企业传导的效率,是今年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请注意预算赤字率这个微妙表述的深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明确公布GDP预期目标,这在近二十年里是首次。正如报告所说明的,这主要是让各方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和“六保”,而居于两“六”之首的均是“就业”,这鲜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没有明确设定GDP预期目标一致,对于年度预算赤字率也使用了“3.6%以上”的提法,是“以上”而不是“左右”,折射出底线思维下充裕的政策空间准备与灵活性考量。与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一致,在货币政策方面,报告不仅明确要求“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而且还提出了新要求,即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一点值得期待。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财政政策是为了保存量,并不是旨在刺激多大的增量经济规模
没有提GDP目标,因为疫情对经济运行产生了较大的扰动,一季度-6.8%,尽管目前看起来,复工生产基本达到去年同期,经济也在恢复,但由于疫情在海外扩散,二季度外需有压力,经济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僵化地设置一个较高的增长目标,一个是不切实际,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和债务堆积,偏离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目标并积累金融风险。舍弃GDP目标,政策中心转向六个稳、六个保要更加现实一些。
财政政策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两会前市场存在较强的财政预期,普遍预计规模在10万亿以上。但从实际公布的数据来看,财政刺激规模要低于市场预期。1万亿特别国债、3.6%的赤字率和3.75万亿的专项债更多的是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下潜在的财政缺口,是为了保存量,并不是旨在刺激多大的增量经济规模。当然,上述财政刺激规模要显著高于去年同期,这意味着市场债券供给大幅扩容,为了防范利率债扩容的挤出效应,货币政策可能要做出些配合,尤其在对冲特别国债供给方面。
货币政策方面提到要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这说明在财政缺口压力下,后续基建加码更依赖融资扩张,这反映在当前和未来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将有较高的新增规模。另外,疫情导致经济骤停,企业面临经营性现金流缺失和刚性固定成本的双重压力,维系资产负债表稳定本身也需要一个宽松的信用环境。预计货币政策宽松的趋势将持续到三季度。